| 获奖时期 | 
成 果 名 称 | 
奖 励 等 级 | 
 “十五”期间
 | 
2001年(共6项) 主要成果:
 | 
|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“培矮64S”选育及其应用研究(参加) | 
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| 
| 高收获指数型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粤香占的选育应用及特性研究  | 
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| 
| 八六三计划两系法杂交稻温敏不育系繁种基地的建立(参加) | 
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| 
| 水稻增产综合技术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推广一等奖 | 
| 
2002年(共8项) 主要成果:
 | 
优质、丰产、抗病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 
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| 
| 水稻对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研究和优质新种质的创建(参加)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| 
| 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| 
| 
2003年(共8项) 主要成果:
 | 
| 培杂双七、绿黄占优质水稻生产技术体系推广与应用 | 
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| 
| 优质稻新品种繁育示范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| 
| “早长、根深”水稻新类型胜泰1号的选育研究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| 
| 高产优质迟熟杂交稻II优128和优优128的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| 
| 优质、高产、抗病水稻新品种绿黄占的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| 
| 
2004年(共7项) 主要成果:
 | 
| 稻瘟病不同类型抗性群体的构建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| 
|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粤丰占的选育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|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、研究和利用(第二完成单位) | 
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| 
| 水稻抗性及优质育种材料体系创新(第二完成单位) | 
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| 128系列高产中质杂交稻新组合示范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| 
| 2005年(共9项) 主要成果:
 | 
| 水稻稻瘟病持久抗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及多基因抗病种质构建(第二完成单位)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| 
| 高产优质抗病特种稻南丰糯的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| 高产优质软性水稻新品种中二软占的示范推广 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| 
| 华南早晚兼用籼稻珍桂矮1号应用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| 
| 水稻塑料软盘育苗抛秧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| 
| 红莲型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籼稻“粤优938”的选育及为业化开发 | 
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| 
| 现代农业优良品种示范工程研究 (第二完成单位)  | 
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| 
|   | 
| “十一五”期间 | 
2006年(共6项) 主要成果: | 
| 优质抗病耐储藏恢复系广恢122及其高产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| 
| 利用国际名稻茉莉香105选育系列优质稻的研究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|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稻品质检测和优质育种中的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| 抗稻瘿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标记抗性育种中的应用(第二完成单位) 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| 
| 2007年(共8项) 主要成果: | 
| 优质稻丰八占衍生系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| 
| 优质软性高效水稻新品种齐粒丝苗的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| 南方优质籼稻丰华占的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| 
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| 
| 抗稻瘿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标记抗性育种中的应用(第2完成单位) | 
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| 
| 优质稻茉莉新占的应用推广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| 
| 2008年(共6项) 主要成果: | 
| 红莲型优质籼稻不育系粤泰A选育与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| 
| 国标优质稻丰美占和银晶软占的推广应用 | 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| 
| 转基因水稻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评估 | 
海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| 
| 2009年(共3项) 主要成果: | 
| 华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GD-1S的选育技术及其应用 | 
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| 
|   | 
  |